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 >> 查看内容
教育

肩负时代重任 磨砺意志品质 助力乡村振兴

刘杰 2024-7-24 12:02 廊坊新闻网 64805 0
 肩负时代重任 磨砺意志品质 助力乡村振兴
——廊坊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学生“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团”开展暑期实践活动纪实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青年大学生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希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7月12日-7月19日,廊坊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暑期学生“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团”先后奔赴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承德市丰宁县等地,深入革命老区、边远山区,接受红色历史教育、初心使命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劳动体验,发挥专业特长开展直播带货、政策宣传等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既体验了国情、省情、社情、民情,得到了政治思想、专业能力及意志品质的洗礼和锻炼,又为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了青春力量。


感受老区巨变  体悟振兴之路

河北省阜平县是革命老区,是晋察冀革命根据地边区首府所在地。晋察冀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第一块根据地,被毛泽东称为“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也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的重要支撑,对中国革命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始终没有忘记老区人民,尤其是十八大之后,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踏雪,走进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访贫问苦。在这里,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2024年7月12日,传媒学院组织学生实践服务团首站就来到了阜平老区,体验这里的脱贫攻坚巨变。实践服务队来到阜平后,所到之处,所见之景,皆是欣欣向荣的气象,从贫困山乡到美丽乡村,写在人们脸上的是好日子带来的幸福与满足。在山乡巨变的背后,是什么打开了贫困“枷锁”?师生们带着这个疑问,在传媒实践服务团团长、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倪亚静的带领下来到了河北国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里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代表。这家公司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阜平后,致力于为老区人民脱贫做贡献而设立的一家大型农业公司,公司以蘑菇等食用菌种植、销售、技术开发与推广为核心产业。


公司光在蘑菇生产方面就有标准化香菇菌棒生产线4条,菌棒日生产能力达20万棒,年产香菇3.1万吨。企业负责人齐建利向师生们介绍情况:公司除主体厂区经营外,辐射带动8个乡镇2000余栋大棚,9980户群众参与食用菌产业种植,其中包括4702户贫困户,为参与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提供了保障。他还讲到,阜平县从2015年开始发展食用菌产业,形成了稳定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到2020年2月,食用菌产业直接带动群众1.5万户,成为脱贫主导产业。


在阜平县食用菌专家组组长侯桂森教授、研究员陈文杰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深入车间参观学习了食用菌生产的全过程,科学育菌、高温灭菌、菌棒生产、菌苗移植、水温管控、生长期管理、成熟采摘标准等等,无不有严格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无不蕴含着科技的力量,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有了切身的感触,对“新质生产力”也有了现实的理解。走出生产车间,映入队员们眼帘,也被深深吸引的是企业园区到处醒目的党建标语。队员们走进企业党支部,聆听了党支部书记齐建利的介绍。他说:习总书记教导我们,“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作为企业的党支部,要引导企业时刻牢记党的初心与使命,要引导企业与菇农共赢,担当起富农强农的社会责任。有了企业党支部的方向把舵,就真的能够将国家、社会、企业、农民的利益一致性落到实处,多方共赢也就顺理成章。队员们对齐书记的这些介绍不断点头,这是实践给出的最好解释!

在国煦公司,队员们采访了侯桂森和当地蘑菇种植户农民。侯桂森老师是阜平县食用菌专家组组长、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院长,也是廊坊师范学院特聘教授。他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河北省扶贫特殊贡献奖”、“李保国式科技扶贫突出贡献者”称号。侯桂森教授给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参加了阜平食用菌产业从前期立项论证到决策、规划、扶持、推进发展、增收致富的整个历程。当队员问到如何看待十几年抛家舍业在山区奋斗的辛苦时,他讲:“创业过程必定是艰苦的、辛苦的,但脱贫攻坚事业是伟大的,我能用我的技能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做些贡献,能为党的事业进微薄之力,这是无比自豪的,再想想当初老区人民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支撑着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再艰苦、辛苦又何足挂齿?”采访队员赵泉普感叹:“他和他的团队十年如一日的扎根太行山区,科技致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每一个青年学生的学习榜样。”


在国煦公司,生产管理、收购销售、深加工,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队员带着羡慕之情,访问了当地在自家承包的菌棒大棚里劳作的菇农。“您种植蘑菇,收入如何?”“幸福不幸福?”菇农伯伯边打理菇棒边跟队员开心地说:“在这里守家待地挣钱,一年收入十多万,老婆孩子热炕头儿,我对现在生活很满足,我们一家人过得很幸福。收入高了,医疗、子女入学、住房都有保障,政府处事又公平公道,我们一切都好!”香菇另一位种植户告诉实践队员:“我们这里出菇后,有企业统一收购和销售,我们干着放心也安心。这感谢党的基层组织政策落实的好,感谢企业为我们着想!”看着一座座“老乡菇”食用菌大棚连成一排,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连成了村民眼中的“聚宝棚”,不仅美了乡村,还富了百姓。队员们不由动情地体悟到:依靠“绿色兴农、特色强农、产业富农”,小香菇做成了大产业,归根到底都是依赖于国家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原来脱贫的钥匙就这里。好的政策带来好的“钱”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铭记光辉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

阜平是一个有着光辉历史和丰富红色资源的地方,感受光辉历史,接受红色教育,赓续革命血脉,是本次团队之行的目的之一。

感受脱贫攻坚人类壮举,汲取奋进激情。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在党的十八大之后第一次到贫困地区现场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部消除贫困人口的号角。队员们踏着习总书记的足迹,来到骆驼湾村1号院。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参观了骆驼湾村,一起观看了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主席顶风踏雪走进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这两个特困村的视频。


视频中1号院的样子还原貌保存,家属在院中向客人介绍总书记来家里时的场景,感动不已。她讲,感谢总书记,感谢共产党,感谢全国人民的惦念和帮助,我们现在早已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富裕生活。我们会吃水不忘挖井人,在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不但不掉队,还要做出我们的贡献。走出1号院,干净整洁的村庄巷道,鳞次栉比又具有特色的房屋,文化广场、大戏台、农家书屋、银行网点和公共厕所应有尽有。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总书记“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嘱托,见证了骆驼湾村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回到1号院,在院门前,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樊明达带领全体党员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恢宏的誓词,激励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肩负使命。


感受革命先辈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为发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锤炼党性修养,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团来到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回顾党的光辉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再忆初心使命。城南庄,是毛泽东工作和居住过的地方,是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1972年,阜平县政府在这里修建了纪念馆。纪念馆展厅面积1700平方米,馆内运用大量珍贵的照片、文物以及先进的声、光、电、幻影成像等高科技手段,充分展示了晋察冀军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所创下的光辉业绩。整个展览庄重、朴实、简洁、大方,融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原址原貌的居住旧址让党员们近距离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朴实无华、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队员们了解到,抗日战争中,日军对共产党军队最疯狂的进攻就是针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根据地顽强地抵抗住了日军的“铁壁合围大扫荡”、“五一大扫荡”和大规模“肃正作战”。而在抗日战争中,取得最为辉煌战果的也是这个根据地,1945年大反攻作战中晋察冀军队包围北平、天津,占领张家口、承德、山海关等七十多座城市,正规军发展到32万余人,民兵发展到90余万人。也正是如此,毛泽东称其为“模范抗日根据地”。


参观考察两个教育基地,全体师生们纷纷表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时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传承红色基因;学习借鉴骆驼湾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效和经验成果,立足岗位,努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顺利实现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展现新担当和新作为。

发挥专业优势  助力乡村振兴

社会实践期间,廊坊师范学院传媒学院“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镜头里的乡村振兴人物事迹”拍摄采访和直播带货助农活动。

(一)化身“带货主播”,助力乡村振兴

“朝辞白帝彩云间,欢迎来到直播间!”传媒学院播音系学生满怀激情地向屏幕前的观众介绍阜平当地特色“老乡菇”、“红枣醋”、“黑花生油”等特色农产品,他们化身为当地农特产品“代言人”,直播间气氛热烈,观众购买热情高涨,开播仅10分钟时,成交额超过1000元,抖音平台累计点赞量破1W+,超99%同级别主播,为阜平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乡村振兴,青年先行。21级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赵希瑶: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助农直播活动了,对我们青年学子来说,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助力农产品实现“种得好”到“卖得好”的转变,觉得非常有价值和意义。她表示,会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助农、创业等活动中,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做贡献。


(二)挖掘典型人物,宣传先进事迹

专访人物群体1:廊坊师范学院驻村干部

承德丰宁县北头营乡樱桃沟门村和东南沟门村,是廊坊师范学院扶贫攻坚对口结对帮扶村。10多年来,尽管我校的驻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从主动扶贫、精准扶贫工作从未中断过,特别是学校充分发挥教育优势,每年组织一批批师生来山里义务支教,给这里的人们带来思想理念上的大转变,也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出去求学,看到外面的世界。现在一批又一批年轻干部陆续来到驻村,续写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事业。驻村干部表示,会以更加昂扬向上的斗志,在原有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努力把乡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百姓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懈奋斗。拍摄队员孟博钊说:“从驻村干部身上,我们看到他们心系村民,严谨的工作态度,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驻村干部的扎实作风和担当奉献精神。”


专访人物群体2:廊坊师范学院暑期义务支教学生

廊坊师范学院驻村工作组到这里工作了8年,8年的时间,每年都有来自廊坊师范学院的师生利用暑期实践在这里支教。支教活动中,音乐、体育、美术、朗诵等多个课程同时开班,培养山里的孩子爱上学习,改变观念;挖掘孩子的天赋爱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016年支教学生杜鹤:教育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一直没有断了联系,后来,孩子们长大了,他们告诉我,那一年夏天的陪伴对他们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们让孩子们知道每一步脚踏实地的努力和奋斗都会使梦想更加清晰、确凿,他们在我们影响下真的取得了很大转变!

2017年支教学生赵策:听到孩子们考上大学的消息,我非常激动。这些孩子们从大山走出去了,这背后是坚韧的勇敢、是辛苦的付出、是持续突破的勇气!他们在用行动教会我们扎根与突破,我们也在用行动告诉他们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2018年支教学生申夏鑫:暑期支教不仅需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阔他们的眼界,带给他们观察世界的不同角度与方法,同时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正确的鼓励和指引,帮助其身心健康地发展。

2024年支教学生谢宇豪:“在教学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我们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专访人物群体3:乡村村民

夜幕降临,村里文化广场十分热闹,村民们在这里跳舞、锻炼、休闲,小孩子们也经常在这里嬉戏打闹,文化广场到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受访的一位村民主动介绍,“现在村里通过“产业+农户+合作社”的形式让生产规模扩大了,网络宣传也拓宽了我们特色农产品销路,增加了我们老百姓收入”;村里小学校长刘学医插话道,“我们这建成了风险低、收益稳且无需劳动力维持的光伏发电基地,为我们村集体创收,现在村民干事的积极性提高了。”一位受访村民向说,“我们村原来只有一条主干道是水泥路,没有路灯,特别是秋冬季,这里夜晚温度低、雾气连天、道路湿滑,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现在所有道路都修好了,路灯也安上了。”一位村民还带领我们参观了他家2015年之前的“木挑梁、花格窗”的破旧小房子,如今住上了宽敞明亮2层小楼,新旧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告诉我们,“村民的住房条件都比原来强了太多,因为改善住房有政府扶持补贴。现在大家生活都变好了,村民们也互帮互助、各尽所能,感到现在的好日子有奔头!”


专访人物群体4:传媒学院社会实践团师生团队

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樊明达: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传媒学院广大青年体悟乡村振兴所蕴含的理想信念,展现我省广大农村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政策背景下的深刻变化,组织学生通过影像的形式记录“镜头里的乡村振兴”的故事。这也是乡村振兴题中的应有之义。


传媒学院院长杨士泰:这次组织我们新闻专业学生围绕美好乡村开展vlog节目视频制作和前期拍摄素材 ,播音专业学生进行直播带货农产品,发挥专业特长,结合乡村振兴、将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实地探访和实践课程学习,深度感受到新农村的美好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乡村振兴做贡献。


传媒学院副书记倪亚静:“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随着团队的踏村之行的深入,我们镜头也领略了乡村振兴实践地——近百年的建筑、精心设计的墙绘、绿意盎然的田野庄稼、牛羊成群的村民养殖、文化底蕴深厚的石碑古井。让镜头下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画场圃,让酒话桑麻’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庄景致成为久居都市的人们的心之向往。大力宣传乡村振兴建设成果,让更多的人投身和参与乡村振兴事业中来。


青年教师杨钰莹、安虹谕:这次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参观学习、体验活动,深刻感悟脱贫攻坚任务开展以来农业产业发展、组织振兴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示要把本次活动中的收获转化为今后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厚植理想信念情怀、强化育人使命担当。


参加所有拍摄访谈实践队员的“情”与“志”: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才能留住根。”乡村要发展,我们青年需身体力行参与,奇思妙想规划,发扬创新创造精神。作为传媒学院的我们,要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大力宣传好乡村振兴的好政策和富民成果,用功在不舍的脚步将青春的热情和活力融入乡村发展建设中,让青春与乡村振兴建设的美好“环环相扣”,在强国路上绽放青春风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