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您的位置: 首页 >>热点追踪 >> 查看内容
热点追踪

根治海河,史诗般的治水传奇

刘杰 2024-9-10 09:41 廊坊都市报 48153 0

本报记者 张泰源

根治海河,这一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不仅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治水传奇,更是一次党领导人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辉煌实践。9月7日,廊坊市图书馆内座无虚席,一场以根治海河为主题的廊坊历史文化沙龙在此拉开帷幕。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廊坊市大清河与洼淀文化研究会会长李铮作为主讲嘉宾,用其深厚的学识和生动的讲述,带领听众穿越时空,回顾了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过程与深远影响。

自然的恩赐与挑战

“海河流域,一个横跨辽宁、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南、河北和京、津的广阔区域,其中河北省占流域的绝大部分。这片由东西走向的燕山和南北走向的太行山围成的C字形半封闭区域,不仅孕育了丰富的自然生态,也带来了独特的地理挑战。”李铮在讲座中介绍了这片土地的地理特点。

海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其特殊的气候条件。每年的雨季虽然短暂,但大部分降雨集中在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导致从燕山和太行山发源的多条河流同时泛洪,大量洪水瞬间汇聚至下游天津。“与珠江、淮河等河流相比,海河流域内缺乏与之平行的单独入海河流,导致洪水难以分散,极易形成严重洪灾。”李铮解释道。

据统计,从有记载的1368年到1948年的580余年间,海河流域就发生了387次严重水灾。而海河流域内最难治理、最易泛滥的河流,恰恰是离北京最近的永定河。然而,永定河的“无定”正是其“大用”。正是这条河流经年累月的沉积作用,造就了整个北京平原,使得人们今天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和发展。“如果没有永定河的泥沙,没有它日积月累不知疲倦地搬运,北京地区可能会一直保持为渤海西侧的北京湾。”李铮说。

1963年,海河流域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洪水灾害,九条同等规模的河流同时发水,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场灾难最终成为推动“根治海河”工程的重要契机。“面对大自然的恩赐与挑战,我国政府和人民开始了一场与大自然的斗争。”李铮在讲座中说道。

海河流域的

千年浩劫与历史转折

“1963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席卷了华北大地,特别是河北省,造成了空前的灾难。”李铮带领大家回顾了那段历史,“这场洪水的起因主要是由于当年夏季连续不断的强降雨,导致海河流域的多条河流同时泛滥,洪水迅速汇聚并涌向下游,最终形成了灾难性洪水。”

在这场灾难面前,我国政府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过努力,最终找到了解决洪水问题的办法,那就是炸毁大清河河堤,将洪水引入文安蓄洪区。

“由于洪水已经威胁到了文安县的农业生产,许多农民不愿意接受这个方案。”李铮解释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来执行这个方案,最终成功将洪水引入文安蓄洪区,避免了更大灾难的发生。”

这场洪水灾害给河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农田被淹5361万亩,房屋倒塌1264万间,受灾人口2435万人。然而,在面对这场灾难时,中国人民展现出了无比坚强和团结的力量,共同抵御了洪水的侵袭。

一场史无前例的

治水工程拉开序幕

“正是这次大洪水,震惊了全国和世界。”李铮在讲座中回顾了1963年那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彻底根除海河水患,从此被提到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

毛泽东在此后的八个月里四次到河北找当时的负责人了解灾情。1963年11月12日,毛泽东乘专列到天津(当时的省会),请河北省委领导到车上汇报救灾、治水工作,并当场作出重要指示。

“当时任河北省委书记林铁提出请主席为正在准备的抗洪展览题词时,毛泽东答应得很痛快,说:可以,我马上就题。”李铮讲述了毛泽东题词的过程,“由于时间紧迫,又没有准备,所以当时没有来得及题。最后毛泽东说:我现在不做湖南人了,要做河北人,生在湖南,死在河北。”

隔了一天后,林铁派曾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多年、担任过毛泽东的卫士长、后来分配到天津工作的李银桥带着信到北京。“毛泽东问清李银桥的来意后说:今天是14号,你等两天,我写好了再交给你。”李银桥在北京饭店等候。

11月17日,毛泽东写好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题词,19日,由毛泽东身边的卫士张景芳将题词送到北京饭店,交给李银桥,同时还有毛泽东写给林铁的信:“林铁同志:遵嘱写了几个字,不知是否可用?”

毛泽东的题词,为治理海河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根治,从根本上治,而不是小打小闹地修修补补。“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对河北的救灾工作和根治海河工程始终给予了极大关怀,多次听取汇报,并给予具体指示。”李铮说道,“有了最高层的关怀和指示,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大工程——根治海河开始谋划。”

十五年辉煌工程

半个世纪的防洪保障

1964年,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根治海河的全面规划,196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一场规模宏大的治水运动就此拉开序幕。“从这一年开始,每年冬春都动员三四十万以上的劳力,按照统一规划,有步骤、按顺序地对海河流域各河流进行治理。”李铮说。

工程包括在上游大量修建水库、深挖和扩宽河道、修建减河和水坝,“历时15年,共开挖、扩挖防洪排涝骨干河道53条,总长3641公里;修筑防洪堤3260公里;修建各种闸涵建筑物2331座;架设各种桥梁1114座;完成土方、石方、混凝土方总工程量达13.35亿立方米,规模超过京杭大运河和万里长城。”李铮说。

工程完成后,海河流域排洪入海能力提高5.34倍,“根治海河成功的最好说明,是自1965年至今半个世纪以来,华北地区再没有发生1963年那样的洪涝灾害。”李铮感慨地说,“2023年那样大的洪水,造成的损失也是有限的,而且基本没有人员直接死于洪涝。”

改变河北山河面貌

被历史铭记

根治海河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呢?李铮回顾,工程完工后,河北连续干旱,多条河流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有人将此归咎于根治海河,但李铮认为,这可能受气候周期影响,与根治海河的关系需科学论证。近年来,河北降水增多,河流恢复清流,去年和今年的降水更是超过了平均值,证明河流断流与地下水位降低不能简单归结于根治海河。

根治海河工程改变了河北山河面貌,控制了洪涝威胁,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以原始工具改造自然的工程,将被历史铭记。该工程以天津地区为核心,河北人民为主力,晋鲁蒙京等地区也参与其中,尽管天津在工程开始两年后成为直辖市,但河北人民仍坚定完成了目标,体现了服务大局的精神。

李铮提到,虽修建根治海河纪念馆的提案暂时搁置,但去年在天津市静海镇胡家园村落成了首个根治海河纪念馆,由魏宗宽个人发起并筹资建设,虽然规模不大,但其丰富的藏品和参与者的捐赠表明,根治海河的历史记忆在民间依然活跃。

“根治海河工程不仅控制了洪涝,改变了河北山河面貌,其历史地位和意义将被后世铭记。它的精神是永恒的,它不仅属于河北,更属于全中国。我们有责任将这份历史记忆传承下去,让后人铭记。”李铮表示。
返回顶部